依笔者拙见,酒业特别是白酒业目前正在唱一曲“大风歌”。
“大”指的是定目标贪多求大,动辄几十亿几百亿,你追我赶;“风”指的是搞经营追潮跟风,染酱、做高端,争先恐后;“歌”指的是看市场燕舞莺歌,陶醉于消费升级、中产扩军,乐观至极。
“大风歌”的旋律慷慨激昂,唱出的是雄心壮志,但引吭高歌的背后蕴藏着的风险,值得我们警惕和深思。
优美的歌曲一定源于生活,正确的决策一定源于实践。
为实现酒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首先把调查研究做深做透做细,真实、准确、全面地把握上下左右内外的主客观情况,切实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才能百战不殆、行稳致远。其中的关键,是对酒类市场要做到心中有数。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酒类的发展同样起决定性作用。对酒类市场的规模和结构进行认真调研,对“消费升级”和“中产阶层扩大”进行全面分析,培育与酒类发展相适应的有效市场至关重要。
对酒类市场,应该说我们笼统的概念讲得多,扎实的分析做得少;有利的情况说得多,不利的因素看得少。
01、对“消费升级”与酒的关系要心中有数
人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更是辉煌的成就,其对酒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显而易见,但同时要看到消费升级的幅度在人群中是有差别的,消费是分阶层的。
因此,对酒类市场也要细分,特别是对高端消费阶层的群体有多大要有比较准确的估计。
首先,看低收入人群的数量。据公布,在14亿多人口中,有6亿人月均收入只有1000元,这个数据不可忽视。
其次,看在职人员的收入。据报道,从全国来看,202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7379元,比上年增加6878元,名义上增长7.6%,增速比2019年回落2.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202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5.2%。同期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7727元,比上年增加4123元,名义上增长7.7%,增速比2019年回落0.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2020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5.3%。
据此推算,平均每月的工资收入在扣除税费之后用于养家糊口,还能剩下多少人有财力去购买高端酒?
再次,看退休人员的收入。据有关部门披露,我国建立健全了养老金待遇确定和合理调整机制,连续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企业职工月人均养老金从2012年的1686元增长到2020年的2900元左右。有的烟酒店,茅台的售价为3000元以上,可见许多人一个月的养老金连一瓶茅台都买不了!
最后,看人口的发展趋势。有关部门同时指出: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
一是人口预期寿命延长。我国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的40岁左右,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2030年预计达到79岁。
二是人口老龄化加速。预计到2022年和2035年,全国老年人口总量分别达到2.6亿人和4.2亿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0%、30%,逐步进入中度、高度老龄化阶段。
三是劳动力资源禀赋变化明显。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2012年开始出现下降,年均减少300万人以上,并且减少幅度在加大,预计“十四五”期间还将减少3500万人。
四是平均工作年限缩短。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1982年受教育年限超过8年,现在已达10.8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开始工作的年龄不断推后。
总的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速度加快、规模庞大、农村老人占比高等特征,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显然,老年人口增多、劳动人口减少、平均工作年限缩短对酒类市场而言,都不是利好消息。
纵观上述数据,有成就也有不足,有优势也有风险,反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佐证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酒类的发展离不开这个大环境、大前提,我们必须认清形势,顺势而为。
02、对“中产阶层扩大”与酒的关系要心中有数
中产阶层不断扩大是不争的事实,在14亿多人口中,达到中产收入水平的人已有4亿左右也是不争的事实,其有利于推动酒类产品的升级同样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中产阶层及其与酒的关系也要做出全面的分析。
首先,中产阶层的定义不精确,涉及的人群范围较宽泛,内部收入差别也较大。有人把人均年收入4万元至12万元的人群均列入到中产阶层,折合到每个月的收入为3300多元至10000元。算一算,他们对消费高端酒的财力能有多大呢?
其次,中产阶层的负担也是沉重的。他们中的许多人上有老下有小需要抚养,甚至还背负着房贷。有经济学家指出:“像北上广深好像大家都是千万富翁,事实上挤压了你很多消费,而且背负了很大的房贷,一辈子给银行打工”。即使富裕人群,其主流消费趋向也是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美容健体、子女教育等,花高价买瓶酒喝未必是高频率。
再次,至于政务商务消费,其受政策管控和其他因素的制约也不可能接纳无限多的高端酒。因为我们提倡“少喝酒,喝好酒”,指的是喝品质好的酒而不是价位高的酒。简约而非奢靡的消费,朴实而非虚荣的生活,才是政府和社会鼓励的方向。
可见,消费升级不等于消费高端化,中产阶层扩大不等于消费奢侈化。如果大家都去生产几千元一瓶的白酒、葡萄酒和500元一瓶的啤酒,那么酒业就会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所以,同市场变化相适应的酒品升级可以有,货真价实独特稀缺的高端酒可以有,但把高端化作为酒业的发展方向,鼓励酒企都去做高端酒,则缺乏市场支撑,是主观超越客观。可以预言,高性价比仍将是酒品长盛不衰的真谛,差异化发展仍将是酒企行稳致远的法宝。
从社会舆论看,一些部门和人士对高价酒的大量涌现颇有微词,需要我们深思。对酒业发展的过热现象,行业协会也曾发出过警示,需要我们重视。
总之,对酒类市场的真实状况、发展趋势了如指掌、心中有数,才能规避风险、稳中求进。
主观臆断、以偏概全,难免决策失误;头脑发热、盲目跟风,难免“务虚名得实祸”。
著名酿酒专家王秋芳生前多次讲:“酿出让老百姓喜欢喝又买得起的好酒是我一生的追求和理想。”无论经济怎么发展,市场如何细分,先贤的话都值得铭记。(原标题:酒业“大风歌”何时休?)